沒有共產黨還有新中國嗎? 中國百年 香港視野系列(二) 文:悠然

蔣介石(中)、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右),與來華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美國經濟合作總署署長保羅霍夫曼合照。
蔣介石(中)、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右),與來華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美國經濟合作總署署長保羅霍夫曼合照。

上文寫到「中共建黨一百年是近代史的大轉折,是中國由衰轉盛的轉捩點」,有讀者問及為甚麼國民黨做不到?

那我們今天開一點歷史的腦洞,假設一下如果不是共產黨奪取全國政權,而是被國民黨打敗,後者更是全面執政,現在中國會是怎模樣?

結果並不難猜,我們可以從二戰後國民政府簽署的對美對蘇條約去估計大概。大家不要忘了,1945的中國是二戰的戰勝國之一,是在付出了3,000萬人的性命、半邊國土淪落作代價,在極為艱難困苦下堅持了14年並最終慘勝日本的,以戰勝國身份和當時兩強簽下的條約會是甚麼內容呢?

第一條條約是1946年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此約共30條,涉及居住,旅行,經商、工作、商貿、軍事等平等條件。我們特別要注意條約的第16條到第27條,裏邊包括:
• 兩國不允許對對方的商品進出口給予任何限制,且享有最惠國稅率。
• 兩國航海自由,商船可自由出入對方所有水域,享有本國商船同等待遇,不得加以任何限制和額外的稅務負擔。

表面上,條約裏的中美責任和權利是完全對等,完全公平的,不過,我們只要考慮到1946年的中美兩國國力的差距:一個人口眾多又貧窮的農業國和一個工業發達富庶的工業國,就能想到條約使中國沒有了關稅的保護後,門戶大開,美國貨物、公司、商船等進入中國市場是如入無人之境。

事實也的確如此,條約簽署後,美國商品蜂擁入中國,民族工商業破產倒閉極多,就連當時身處上海,實力強大的工業家榮毅仁開辦的工廠也因無法和傾銷的美國貨對抗而瀕臨破產。

由於戰後的中國百廢待興,工業底子薄弱,人均資源也十分有限,美貨的大量湧入並控製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最好的結果也只是今天的墨西哥或菲律賓,而鑑於國民黨派系林立、軍閥割據的傳統,新疆、西藏和東北又有外部力量的覬覦,中國將會是走入更分裂、更貧弱的處境。

所以1946年的《解放日報》稱《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是「歷史上最可恥的賣國條約,是蔣政府把中國作為美國附屬國(殖民地)的重大標誌之一,是中華民族又一次新的大國恥。」

第二條條約是1945年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對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傷害之深主要有兩點:
• 容許外蒙古人民公民投票以確定外蒙的獨立;
• 中蘇共管長春鐵路30年,旅順為共用海軍基地30年,大連為自由港。

結果是外蒙古在1945年10月20日舉行公民投票,97%的公民贊成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蘇聯在東北的特權要到上世紀50年代,志願軍在朝鮮戰場打出立國第一戰後才漸次收回。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其時的美國陸軍四星上將,曾經在二次大戰期間駐中國接近3年,任駐華美軍司令的史迪威在《蔣介石這個人》一文中,已對比了二戰後的國民黨和共產黨:

「國民黨:腐敗、疏忽、講私情、浪費士兵的生命、混亂的經濟、重稅、空言而無實際、囤積、黑市、與敵人貿易。共產黨:減稅、減租、減利息、增加生產、提高生活水準、積極參與政治、實現他們的諾言。」

文:悠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